“正月葱,二月韭。”野韭入菜,春天当是最佳“食”令。
我老家在江南的大山里,春天,大山里充满着生机。袅袅的炊烟、清新的空气、漫山遍野的山花与沁人肺腑的泥土芳香,是大自然赐予山里人一份独有的爱。
俗话说: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深山里的很多野生植物都是人们喜爱的绿色原生态美食,如:蕨菜、猴腿、猫爪子、野芹菜、野苦菜、野韭菜、刺嫩芽……
立春过后,各种野菜从泥土里探出头来,田野里到处飘散着沁人的芳香。我最爱春天里的野韭菜,每逢闲时,约上好友或家人,携带着塑料袋或小竹篮,到田野里、树林边、小溪旁,寻觅它们的踪迹。
真的!此时的郊外,一望满眼的绿色,有小麦苗的绿,有油菜花的金黄,寻觅野生的绿色植物还真难分辨彼此。好在野韭菜大多秀长纤细,一丛一丛地聚在一起。偶有少数离群而生的,独得一方,也长得格外的肥硕,并不十分难寻。我们眼观八方,伺机而动,一阵辛劳后,总能满载而归。
今春趁周末休息,不用在城里带孙,儿媳都有空自己带,老俩口也正好偷闲,回乡下老家,正好去踏青,顺便去郊外弄点野韭菜,吃点野生菜,品尝野生菜味,于是回到家后,赶紧拿着袋,提着小锄头向田野出发,挖野韭菜,我俩像觅食的麻雀,在田埂、在山坡上寻寻觅觅。终于,不到一个小时,每人挖满了一塑料袋,把嫩嫩的、水灵的、野味十足的野韭菜带回家呈献在我们面前。
收获来的野韭菜根部裹挟着泥土,爱人简单清洗,但很难清除,于是,爱人和我“美食爱好者”又慢条斯理地开始择韭菜,一根一根地理,浑然不顾时间的流逝,仿佛美好的滋味都托付于这轻盈碧绿的蔬菜了。渐渐地,手上、身上都有了野韭菜的香味儿。我们的食欲也慢慢地被勾起,口里、鼻里、心里都被野韭菜的味道浸润着。但我们并不着急,之前的采摘、清理、濯洗的过程在美食烹饪中都不可或缺。伴随着这一道道工序的完成,野韭菜炒鸡蛋的“大餐”就呼之欲出了。
家乡人个个都会做这道野韭菜炒鸡蛋,黄里拌着绿,黄得欢欣,绿得怡然。吃起来,汁甜味浓,口齿生香。作家汪曾祺在《手把肉》中写道:“草里有野葱、野韭菜”(蒙古人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,是因为单吃野葱、野韭菜自己把味解了)。也就是说那边的羊肉确实好吃,没有膻气,是因为他们的羊都是啃食草地里的野韭菜长大的,自己就把膻气给解了。又难怪唐代诗人杜甫曾留下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”佳句。
当然,家乡人对野韭菜的做法绝非仅此一例。若将野韭菜切细,加入面粉,摊成面饼,做早餐是别具风味的。若将它做成馅,包饺子也是一绝。烧鱼炖肉时,加入一些野韭菜更添滋味。更妙的是用野韭菜打汤,将野韭菜的“野”味化入汤中,一碗绝鲜的野韭菜汤,鲜香萦绕,惹得无数人淌口水。若将所有的这些美味都端到桌上来,那就成了一桌丰盛的韭菜宴了。
民间还有“野韭香,保安康”的俗语,野韭菜不仅好吃,而且还是一味药材,具有散血解毒、补肾益阳、暖胃除湿、降低血脂的功效,既有“药食同源”治疗保健的作用,又有“药食同享”的口腹之欲。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,还是在生活十分丰富的现代,我都忘不了野韭菜的香味儿。
春吃野韭菜,美味又健康,野韭菜色秀、香浓、味鲜,是素菜中真正的色香味俱佳者。春韭入菜,是备受城乡人们喜爱的寻常食物。望大家趁着春天的季节,到郊外采摘野韭菜,调剂身心,给自己平凡的生活添加一丝暖意与精彩。
(作者:周遂成 编辑:章琼丹 责编:聂国力 编审:徐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