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联播+|从“破立”之道看科研人才进阶之路

2025-04-03 09:07


联播+4月1日出版的第7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》。文章强调,要坚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。

长期以来,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“四唯”标准几乎主导了我国科研评价体系。这种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“一刀切”模式,虽然在早期推动了科研管理规范化,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渐异化为束缚创新的“枷锁”。

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直击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层痛点,为新时代人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。

2018年,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,总书记鲜明指出:“要通过改革,改变片面将论文、专利、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,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,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

2021年,在两院院士大会、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总书记又明确要求“在人才评价上,要‘破四唯’和‘立新标’并举,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”。

“破四唯”,为科研人才松绑减负,就是为科技创新破除制度枷锁,让科研人员聚焦“探索创新”的本质使命,为科技强国凝聚核心竞争力。

坚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破立并举,实质上构建了从“问题意识”到“实践方法论”的完整链条,形成了从“边破边立”到“立破循环”的动态机制。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改革、激发创新活力的底层逻辑。

2018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》提出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,“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,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、贡献、影响”。

2022年9月,科技部等八部门出台《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》,以“评什么、谁来评、怎么评、怎么用”为着力点,在6个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试点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,回应科研人员诉求,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。

2025年3月25日,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,科研人员正在观测水稻实验苗株生长情况。

2025年3月25日,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,科研人员正在观测水稻实验苗株生长情况。

2024年6月,《科技人才评价规范》国家标准发布实施。该标准明确了科技人才的分类和评价原则,提出了科技人才评价的创新价值、能力、创新贡献三方面重要指标,规范了评价流程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的要求。

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表明,“破旧”不是目的,通过改革重构适应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,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才是关键。

改革举措落地,激活一池“春水”。

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改革探索施行多维度人才评价机制,一批“85后”“90后”科研人员崭露头角,成为我国自主卫星网络通信的生力军。近3年,团队超过40%的成员实现了职称晋升。

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改革重点聚焦“临床业绩成果”,职称评审取消了博士学位这一申报门槛。2024年底,70余名临床表现优异的医生成为医院正式实施改革后的第一批受益者。

得益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重大攻关类人才评价机制,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北斗导航、5G通信等重要领域的祝杰杰,不仅在6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职称晋升,还入选了学校的“华山学者”计划。

…………

创新不问出身,英雄不论出处。

总书记强调,要“做到不论资历、不设门槛,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”。

新时代,一系列改革举措打通了科研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,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瞄准“真问题”、做好“真研究”上,在学术成长中实现人生价值,在强国建设中贡献一己之力。

在《求是》杂志发表的这篇重要文章中,总书记进一步指出,要持续整治滥发“帽子”、“牌子”之风,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、潜心钻研,切实减少为报项目、发论文、评奖励、争资源而分心伤神。
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

锚定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,只有以“破立”之道不断完善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激励和评价的体制机制,进一步为科研人员“松绑”,才能让更多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,在建成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,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熠熠生辉。

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

监   制丨王敬东

主   编丨李璇

编   辑丨孙晓媛

视   觉丨陈腾

校   对丨李璇 李珊珊 宋春燕 任佳 毛长志 李英卓

出  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

支  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

(来源: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:董盈)


联播+4月1日出版的第7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》。文章强调,要坚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。

长期以来,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“四唯”标准几乎主导了我国科研评价体系。这种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“一刀切”模式,虽然在早期推动了科研管理规范化,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渐异化为束缚创新的“枷锁”。

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直击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层痛点,为新时代人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。

2018年,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,总书记鲜明指出:“要通过改革,改变片面将论文、专利、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,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,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

2021年,在两院院士大会、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总书记又明确要求“在人才评价上,要‘破四唯’和‘立新标’并举,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”。

“破四唯”,为科研人才松绑减负,就是为科技创新破除制度枷锁,让科研人员聚焦“探索创新”的本质使命,为科技强国凝聚核心竞争力。

坚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破立并举,实质上构建了从“问题意识”到“实践方法论”的完整链条,形成了从“边破边立”到“立破循环”的动态机制。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改革、激发创新活力的底层逻辑。

2018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》提出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,“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,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、贡献、影响”。

2022年9月,科技部等八部门出台《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》,以“评什么、谁来评、怎么评、怎么用”为着力点,在6个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试点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,回应科研人员诉求,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。

2025年3月25日,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,科研人员正在观测水稻实验苗株生长情况。

2025年3月25日,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,科研人员正在观测水稻实验苗株生长情况。

2024年6月,《科技人才评价规范》国家标准发布实施。该标准明确了科技人才的分类和评价原则,提出了科技人才评价的创新价值、能力、创新贡献三方面重要指标,规范了评价流程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的要求。

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表明,“破旧”不是目的,通过改革重构适应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,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才是关键。

改革举措落地,激活一池“春水”。

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改革探索施行多维度人才评价机制,一批“85后”“90后”科研人员崭露头角,成为我国自主卫星网络通信的生力军。近3年,团队超过40%的成员实现了职称晋升。

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改革重点聚焦“临床业绩成果”,职称评审取消了博士学位这一申报门槛。2024年底,70余名临床表现优异的医生成为医院正式实施改革后的第一批受益者。

得益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重大攻关类人才评价机制,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北斗导航、5G通信等重要领域的祝杰杰,不仅在6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职称晋升,还入选了学校的“华山学者”计划。

…………

创新不问出身,英雄不论出处。

总书记强调,要“做到不论资历、不设门槛,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”。

新时代,一系列改革举措打通了科研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,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瞄准“真问题”、做好“真研究”上,在学术成长中实现人生价值,在强国建设中贡献一己之力。

在《求是》杂志发表的这篇重要文章中,总书记进一步指出,要持续整治滥发“帽子”、“牌子”之风,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、潜心钻研,切实减少为报项目、发论文、评奖励、争资源而分心伤神。
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

锚定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,只有以“破立”之道不断完善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激励和评价的体制机制,进一步为科研人员“松绑”,才能让更多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,在建成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,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熠熠生辉。

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

监   制丨王敬东

主   编丨李璇

编   辑丨孙晓媛

视   觉丨陈腾

校   对丨李璇 李珊珊 宋春燕 任佳 毛长志 李英卓

出  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

支  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

(来源: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:董盈)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