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在陈祠村穿行,漫山绿茶,成垄成行,清翠欲滴,间或池塘相嵌,绿水清山,一派田园风光,令人心旷神怡。
11月30日,双溪桥镇陈祠村,在新开垦的荒山上,支书陈三定指着新载的茶苗,满怀豪情,如数家珍:“这边是明选131, 这里是中茶108……”
咸安是有名的茶叶之乡,陈祠村是咸安有名的茶叶村。说起种茶,陈祠村起步晚,发展快,短短的5年时间,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,汇集了“黄金叶”等名优品种,引进了“汪大珍”罗针茶等知名品牌以及万山红、明宇等茶叶种植合作社。
“汪大珍”首席专家张长川介绍,陈祠村土地是沙性棕黄土壤,适合茶叶种植,生长的茶叶品质好。
从2013年开始,“汪大珍”茶园投资700万元,采取“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形式,种植优质茶园1600亩,2016年开始兴建茶叶加工厂。
3年小采,5年大摘。 3月中旬至4月下旬,最高时节每日采摘务工劳力达280余人,日务工支出3万余元。2017年,带动周边的农户施肥、除草、采摘务工收入超过70万元。
1600亩山地,涉及陈祠村近400户,占全村近60%,土地流转难度很大。财政局住队干部和村、组干部一起,披星戴月,走访每家每户,最多的几户,每户上门不下10次,做了大量的工作。
茶园已经成型,基础建设也要跟上。水通、电通、路通是必需的。仅2017年,在区财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,茶园附近新修6.4公里水泥路面,总投资180万元,其中村级投入20万元。近3年,财政投入的水利、道路、滴灌、美丽乡村建设等资金达260万余元。
根据“汪大珍”茶园和村里的约定,合同期30年,5年后每年交2万元村里。
按照这个账,村里没多少赚头。
三定支书这样算账:仅“汪大珍”茶园,每年村民务工收入至少达到60万元,并带领10户贫困户脱贫。
10组的舒平保,年已65岁,因病致贫,常年吃药,现在家门口有了茶园,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她就去采摘茶叶,一年收入也达到了4000元以上,加上每月70元的养老金,生活有了着落。陈祠村有很多贫困户,在茶园里劳作,摆脱了贫困。
独木不成林。陈祠村共有山地5000亩,三定支书和财政局住队的同志决心栽种茶叶3000亩。通过多次招商,2017年,成功引进了茶叶销售大户陈杏枝,初定种植规模600亩,已经流转100亩,完成了土地整理,载上了茶苗,并带动5户贫困户,成立了明宇等茶叶种植合作社。
区财政局农业股李兵介绍,咸安区茶叶重点村中,陈祠村已经产生效益,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。
今天的陈祠,金芽带露,草木芳茂,茶叶脱贫不是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