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咸宁(咸安):万里茶道自兹始,绿色桂乡迎东风

2018-12-15 20:14

变与不变间的绿色发展实践

咸宁长期坚持农业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,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,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

追溯数百年的历史,茶叶这一宝贵的绿色资源,曾给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鄂南大地带来了商业与财富。如今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依然对绿色情有独钟。绿色,是这里的宝贵财富,也在为这里创造着新的财富。

咸宁城区南部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,立冬后仍是一片翠绿。清晨的公园,云雾缭绕,山间传来清脆的鸟鸣,翠竹与香樟掩映的山路上,市民们或徒步而行,或骑单车穿过。

咸宁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,市民们在竹林掩映的道路上休闲散步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咸宁地处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区的过渡带,地势高低悬殊,区域内以低山、丘陵为主,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.3%。气候温和、降水充沛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季风气候,赐予这片土地丰富优良的林木资源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.14%。

这片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分布着7大竹海区,生长有163万亩的竹林,是闻名全国的“楠竹之乡”。

这里有悠久的桂花种植历史,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,其中咸宁有2000余株。咸安区桂花镇拥有全市90%以上的1800余株古桂,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。咸宁城区的街道两侧是成排成排的桂花树。每年农历八月,漫山遍野的桂花盛开,花香飘满全城。以桂花为市花,以桂命名道路与广场,咸宁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“桂花之乡”。

咸宁市旅游委副主任王白石介绍,咸宁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,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。咸宁长期坚持农业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,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,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。

从城市的建置历史来看,咸宁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。咸宁地名出自《易经》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,取“天下全都安宁”之意。新中国成立后,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,3年后改称咸宁地区,1998年底撤地设市。

早在1979年,咸宁旅游业就已起步,此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1998年建市后,咸宁制定了“兴工强市、特色农业、科技创新、旅游带动、城市推进”五大战略,旅游业成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。

近年来,这个中部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,提出“打造中国‘中部绿心’、建设国际生态城市”的发展目标,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,在城市里建成了6个国家湿地公园、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7个省级森林公园。

从潜山山顶俯瞰,蜿蜒的淦河穿城而过,一栋栋楼房耸立于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,在一片烟雨朦胧中,这座南方城市显露出美丽的轮廓,犹如一幅“城在山中、水在城中、人在画中”的水墨图。

咸宁市档案部门提供的一组组建市20年以来的新旧照片,述说着这座城市变美的历程。曾经的养鸡养猪场,已变身为市民休闲的十六潭公园;以前淦河两岸杂草丛生,有多处违章建筑,如今建成了河边休闲长廊和广场,两岸绿柳成荫,春天时一片花海。

2017年,咸宁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73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亿元,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市州保持前列。

咸宁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竹林小道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光,用了四个“变”来形容咸宁过去20年的发展——规模变大、功能变优、景观变美、产业变强。

在这些变化之中,这座城市有许多东西是不变的。李光说,“如果说苏杭是大家闺秀,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村姑”——每个城市的历史底蕴、地形地貌、民风民俗都有其独特性,咸宁的城市规划不会与其他城市比着建高楼大厦,不去追求千城一面,而是要走好自己的路。

“小(小巧)、精(精致)、灵(灵秀)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不变的,山水相依、城林相间、山水田林湖草相融的城市结构是不变的,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老街区、建筑与地标性景观是不变的。”在变与不变之间,这个中部城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。

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,在向外界展现着一个公园城市的魅力,际华集团跑来建滑雪场,云南城投投资会展和乐园,浙旅投建蝴蝶谷做乡村旅游和民宿……一大批投资数十亿至数百亿元的大旅游与大健康项目,正在咸宁落地,鄂南大地正上演着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完美合奏。

俯瞰咸宁城区 张大乐 摄

“湖北南大门”的红色印记

如今,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,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,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,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,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,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

在鄂南大地广阔的绿色植被之下,是一片峡谷平行相间、山丘盆地参差、洞穴杳然、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。山峦深处,散布着18000多处大小泉眼,汇成了254条中小河流,斧头湖、黄盖湖等大小湖泊众多,分布密集。

河湖密布之地,自然会留下古人建桥的智慧。修于南宋时的通城灵官桥,元代的嘉鱼静宝桥,明清两代的咸安白沙桥等,仅咸安区,载入光绪《咸宁县志》的古桥就有55座。长虹卧波,小桥流水,成了咸宁大地上一道道秀丽而古雅的景观。

到了近代,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。战争年代,铁路线上的汀泗桥与贺胜桥成为两处重要关隘。这是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两座桥。

位于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汀泗铁路桥,北伐战争中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曾在这里打响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汀泗桥跨越古老的汀泗河,桥的不远处是汀泗桥镇。在这个同样古老的镇子上,50岁的施帮海戴着口罩,手握一个重重的木盘,在一层厚厚的棉花上使劲按压。他用这种古老的工艺,将纤细的棉丝缠绕在一张线网上,这是他将棉花做成棉被所用16道工序的其中一道。

行走在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东正街上,时间似乎慢了下来。这条建于清代的老街,保留着具有不同年代特征的商店招牌,铺着灰色的石板路,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拉着家常。在这里,施帮海守着老屋,干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营生。

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有些年头。从街上往汀泗河走去,路过的几栋建筑墙面上,贴着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连部和营部旧址的木牌,它们向人们诉说着9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重要战役。

素有“湖北南大门”之称的咸宁,在革命年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。1926年7月,为打破北洋军阀的联合围攻企图,将国民革命推向全国,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,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,首要目标为打败军阀吴佩孚,占领两湖。广州誓师后,北伐军迅速向湖南进发,仅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湖南军阀势力,将湖南纳入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,旋即行进湖北。

据咸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介绍,咸宁地处“湘鄂咽喉”之地——西侧是长江与洞庭湖区,东侧是绵延湘鄂赣边界的幕阜山脉,自古以来便是南北大通道,元明以来,建有武昌到长沙的驿路,清末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。

粤汉铁路上自南向北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个站点,是通往武昌的必经之路。1926年8月,鄂南大地恰逢河湖涨水季节,汀泗桥区域一面依山,三面环水,南北只有一座百余米的铁路桥可以通过,所以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成为从湖南进入武汉的第一道门户。

1926年8月下旬,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军事要隘汀泗桥,企图凭险顽抗,阻止北伐军前进。8月26日至27日,北伐军以第4军第10师、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为主力,第7、8师为策应,在与敌激战一昼夜、屡攻不克的情况下,采用全线夜袭与背后抄攻的策略,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,占领了汀泗桥,从而打开了鄂南门户。

汀泗桥战役后,北伐军乘胜追击,于8月29日夺取贺胜桥,兵临武昌城下。经过约40天的围困与攻击后,北伐军占领武昌,夺取汉口与汉阳,基本实现了消灭吴佩孚主力、占领两湖的战略目标。

位于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另一座桥,曾见证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秋收暴动。如今,在这座桥的一侧,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。

位于咸宁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古桥,桥的一侧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大革命失败后,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“八七会议”上,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,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主要任务。鄂南这片土地,再次成为革命的战略要地。

《鄂南农民暴动计划》指出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特别意义:“在政治方面可以直接影响武汉,在地理方面断绝武(汉)长(沙)路的交通和邮路,可以造成湖南军队与政治上的恐慌,而大有利于湖南农民暴动。”

1927年8月底9月初,鄂南农民革命军发展至数万人,占领了通山、崇阳、通城三县县城和另外三县铁路沿线附近的重镇,造成鄂南地区全面暴动的局面。至10月下旬,轰轰烈烈的鄂南秋收暴动宣告失败,虽然只坚持了43天,但它为鄂东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,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此后,在鄂南这片红色土地上,诞生了红三师和红十七军等中国工农红军部队。

如今,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,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,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,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,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,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。

靠近武汉江夏区的贺胜桥镇,已被打造为湖北省第一个金融小镇,成为咸宁对外开放的试点镇。

近些年,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,通过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,串联起鄂南大地丰富的绿色资源与宝贵的红色文化,未来将建成鄂南的“生态带、旅游带、文化带、发展带”以及中国“中部绿心”的展示区。

2013年开通的武咸城际铁路,为全省第一条城际铁路(咸宁市档案馆馆藏照片)

节选自新华每日电讯,原标题“咸宁:万里茶道自兹始,绿色桂乡迎东风”

编辑  张文峰

变与不变间的绿色发展实践

咸宁长期坚持农业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,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,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

追溯数百年的历史,茶叶这一宝贵的绿色资源,曾给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鄂南大地带来了商业与财富。如今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依然对绿色情有独钟。绿色,是这里的宝贵财富,也在为这里创造着新的财富。

咸宁城区南部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,立冬后仍是一片翠绿。清晨的公园,云雾缭绕,山间传来清脆的鸟鸣,翠竹与香樟掩映的山路上,市民们或徒步而行,或骑单车穿过。

咸宁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,市民们在竹林掩映的道路上休闲散步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咸宁地处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区的过渡带,地势高低悬殊,区域内以低山、丘陵为主,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.3%。气候温和、降水充沛的亚热带湿润型大陆季风气候,赐予这片土地丰富优良的林木资源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.14%。

这片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分布着7大竹海区,生长有163万亩的竹林,是闻名全国的“楠竹之乡”。

这里有悠久的桂花种植历史,全国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余株,其中咸宁有2000余株。咸安区桂花镇拥有全市90%以上的1800余株古桂,最老的一棵已600余岁。咸宁城区的街道两侧是成排成排的桂花树。每年农历八月,漫山遍野的桂花盛开,花香飘满全城。以桂花为市花,以桂命名道路与广场,咸宁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“桂花之乡”。

咸宁市旅游委副主任王白石介绍,咸宁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,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。咸宁长期坚持农业、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,工业的崛起与发展没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,青山绿水的好生态为咸宁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。

从城市的建置历史来看,咸宁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。咸宁地名出自《易经》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,取“天下全都安宁”之意。新中国成立后,1965年咸宁专区成立,3年后改称咸宁地区,1998年底撤地设市。

早在1979年,咸宁旅游业就已起步,此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1998年建市后,咸宁制定了“兴工强市、特色农业、科技创新、旅游带动、城市推进”五大战略,旅游业成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。

近年来,这个中部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,提出“打造中国‘中部绿心’、建设国际生态城市”的发展目标,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,在城市里建成了6个国家湿地公园、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7个省级森林公园。

从潜山山顶俯瞰,蜿蜒的淦河穿城而过,一栋栋楼房耸立于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,在一片烟雨朦胧中,这座南方城市显露出美丽的轮廓,犹如一幅“城在山中、水在城中、人在画中”的水墨图。

咸宁市档案部门提供的一组组建市20年以来的新旧照片,述说着这座城市变美的历程。曾经的养鸡养猪场,已变身为市民休闲的十六潭公园;以前淦河两岸杂草丛生,有多处违章建筑,如今建成了河边休闲长廊和广场,两岸绿柳成荫,春天时一片花海。

2017年,咸宁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73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亿元,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市州保持前列。

咸宁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竹林小道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光,用了四个“变”来形容咸宁过去20年的发展——规模变大、功能变优、景观变美、产业变强。

在这些变化之中,这座城市有许多东西是不变的。李光说,“如果说苏杭是大家闺秀,我们就做好自己的村姑”——每个城市的历史底蕴、地形地貌、民风民俗都有其独特性,咸宁的城市规划不会与其他城市比着建高楼大厦,不去追求千城一面,而是要走好自己的路。

“小(小巧)、精(精致)、灵(灵秀)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不变的,山水相依、城林相间、山水田林湖草相融的城市结构是不变的,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老街区、建筑与地标性景观是不变的。”在变与不变之间,这个中部城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。

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环境,在向外界展现着一个公园城市的魅力,际华集团跑来建滑雪场,云南城投投资会展和乐园,浙旅投建蝴蝶谷做乡村旅游和民宿……一大批投资数十亿至数百亿元的大旅游与大健康项目,正在咸宁落地,鄂南大地正上演着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完美合奏。

俯瞰咸宁城区 张大乐 摄

“湖北南大门”的红色印记

如今,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,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,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,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,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,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

在鄂南大地广阔的绿色植被之下,是一片峡谷平行相间、山丘盆地参差、洞穴杳然、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。山峦深处,散布着18000多处大小泉眼,汇成了254条中小河流,斧头湖、黄盖湖等大小湖泊众多,分布密集。

河湖密布之地,自然会留下古人建桥的智慧。修于南宋时的通城灵官桥,元代的嘉鱼静宝桥,明清两代的咸安白沙桥等,仅咸安区,载入光绪《咸宁县志》的古桥就有55座。长虹卧波,小桥流水,成了咸宁大地上一道道秀丽而古雅的景观。

到了近代,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。战争年代,铁路线上的汀泗桥与贺胜桥成为两处重要关隘。这是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两座桥。

位于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汀泗铁路桥,北伐战争中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曾在这里打响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汀泗桥跨越古老的汀泗河,桥的不远处是汀泗桥镇。在这个同样古老的镇子上,50岁的施帮海戴着口罩,手握一个重重的木盘,在一层厚厚的棉花上使劲按压。他用这种古老的工艺,将纤细的棉丝缠绕在一张线网上,这是他将棉花做成棉被所用16道工序的其中一道。

行走在咸宁咸安区汀泗桥镇的东正街上,时间似乎慢了下来。这条建于清代的老街,保留着具有不同年代特征的商店招牌,铺着灰色的石板路,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拉着家常。在这里,施帮海守着老屋,干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营生。

这条街上的建筑都有些年头。从街上往汀泗河走去,路过的几栋建筑墙面上,贴着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连部和营部旧址的木牌,它们向人们诉说着9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重要战役。

素有“湖北南大门”之称的咸宁,在革命年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。1926年7月,为打破北洋军阀的联合围攻企图,将国民革命推向全国,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,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,首要目标为打败军阀吴佩孚,占领两湖。广州誓师后,北伐军迅速向湖南进发,仅用一个半月就击败了湖南军阀势力,将湖南纳入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,旋即行进湖北。

据咸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介绍,咸宁地处“湘鄂咽喉”之地——西侧是长江与洞庭湖区,东侧是绵延湘鄂赣边界的幕阜山脉,自古以来便是南北大通道,元明以来,建有武昌到长沙的驿路,清末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穿过鄂南大地。

粤汉铁路上自南向北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个站点,是通往武昌的必经之路。1926年8月,鄂南大地恰逢河湖涨水季节,汀泗桥区域一面依山,三面环水,南北只有一座百余米的铁路桥可以通过,所以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成为从湖南进入武汉的第一道门户。

1926年8月下旬,吴佩孚纠集主力扼守军事要隘汀泗桥,企图凭险顽抗,阻止北伐军前进。8月26日至27日,北伐军以第4军第10师、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为主力,第7、8师为策应,在与敌激战一昼夜、屡攻不克的情况下,采用全线夜袭与背后抄攻的策略,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,占领了汀泗桥,从而打开了鄂南门户。

汀泗桥战役后,北伐军乘胜追击,于8月29日夺取贺胜桥,兵临武昌城下。经过约40天的围困与攻击后,北伐军占领武昌,夺取汉口与汉阳,基本实现了消灭吴佩孚主力、占领两湖的战略目标。

位于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另一座桥,曾见证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秋收暴动。如今,在这座桥的一侧,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。

位于咸宁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的古桥,桥的一侧白沙老街上还保留有咸宁农民军指挥部遗址。记者完颜文豪 摄

大革命失败后,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“八七会议”上,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,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主要任务。鄂南这片土地,再次成为革命的战略要地。

《鄂南农民暴动计划》指出了鄂南秋收暴动的特别意义:“在政治方面可以直接影响武汉,在地理方面断绝武(汉)长(沙)路的交通和邮路,可以造成湖南军队与政治上的恐慌,而大有利于湖南农民暴动。”

1927年8月底9月初,鄂南农民革命军发展至数万人,占领了通山、崇阳、通城三县县城和另外三县铁路沿线附近的重镇,造成鄂南地区全面暴动的局面。至10月下旬,轰轰烈烈的鄂南秋收暴动宣告失败,虽然只坚持了43天,但它为鄂东南苏区的建立和发展,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此后,在鄂南这片红色土地上,诞生了红三师和红十七军等中国工农红军部队。

如今,汀泗河上的汀泗铁路桥上,时速达300多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,粤汉线变成了京广线,蒸汽机车变成了动车,汀泗桥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,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汀泗桥镇上。

靠近武汉江夏区的贺胜桥镇,已被打造为湖北省第一个金融小镇,成为咸宁对外开放的试点镇。

近些年,咸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,通过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,串联起鄂南大地丰富的绿色资源与宝贵的红色文化,未来将建成鄂南的“生态带、旅游带、文化带、发展带”以及中国“中部绿心”的展示区。

2013年开通的武咸城际铁路,为全省第一条城际铁路(咸宁市档案馆馆藏照片)

节选自新华每日电讯,原标题“咸宁:万里茶道自兹始,绿色桂乡迎东风”

编辑  张文峰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