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修林茂,满眼皆绿。村容整洁,环境优美。12月25日,记者行走在咸安区官埠桥镇官埠村6组的有氧步道上,感觉神清气爽。
“住在这里很舒服。就是拿别墅来,我都不换!”福积山鹅卵石步道上,一位散步的村民这样说。
长达三公里的步道上,不仅有本组村民在这儿享受天然氧吧,还有不少其他地方的村民。
眼下,像这样环境优美的村庄,在咸安区还有不少。
近年来,咸安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村湾民主自治水平,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。
共建共享,荒山荒坡成乐园
官埠村的优美环境,源自于村集体的投资建设。
“等、靠、要,换不到青山绿水,换不到和谐人居环境。只有充分发动集体的力量,才能把事情办成。”官埠村村支书徐勇说。
该村2016年启动美丽村湾项目建设。结合村民意愿,村里邀请市设计院的专家规划设计,划出了健康步道区、人工小溪区、休闲垂钓区、休闲广场区、公园聚居区、天然氧吧区等功能区域。
“集体征地所得款项如果分发到个人,眨眼就会被花掉;但如果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,那就可以做很大的事情。”徐勇说。
村民们共同决议,官埠村六组创新集体资产使用方式,以村民募捐的形式,最终筹集一百多万元用于投资建设。在休闲广场的村务公告栏上,一张群众大会决议复印件格外引人注目,上面是所有参与募捐村民按下的手印。
筹款一笔笔落地,项目建设同步进行。路面硬化刷黑,铺设鹅卵石绿道,沟渠改道加宽,修建污水处理设施,开挖13亩鱼塘,添置健身器材,修建休闲亭台……一个美轮美奂的公园在昔日的荒山荒坡上崛地而起,三公里的健康步道区成了人流密集区。
项目建成了,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管理和维护。
环境建设,人人出力。2017年以来,官埠村采用集体出工的方式,由组长和党员带头,每户出一人,每月进行一次大扫除,维护好村容村貌。
“卫生环境大家平时维护得很好。每天只要两个小时,保洁员就能完成全组的消扫。”组长徐建军说,“毕竟是自己花了钱建起来的,大家都很珍惜。”
“前不久村里还申报了市级小游园计划,争取资金将福积山打造成‘小十六潭游乐园’。”谈及下一步规划,徐勇信心满满。
宜居宜业,村容村貌大变样
纵横交错的水泥路,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,怡然自得的村民……走进双溪桥镇杨堡村,美丽宜居的环境让人心醉。
村容村貌的变化,离不开5位带头人。
“在外务工多年,发达地区的优美环境印象非常深刻,家乡原来的脏乱差面貌确实令人难以忍受,我们决心改变这种状况。”杨堡村十三组至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海兵说。
几年前,吴海兵从广州回乡创业,先是从事土鸡养殖,出于环境治理需要,杨堡村被划为禁养区,他和吴基洲等5人组建合作社,流转了400多亩田地,种植杨堡辣椒、生姜、草莓等蔬果。产业兴旺了,经济宽裕了,他们决心为改善村里的环境做点事情。
在吴海兵、吴基洲等人的带动下,组里的党员、合作社成员在以及外务工的年轻人自发捐资,共筹集50余万元建设资金,一个个环境整治项目随即展开:
拓宽平整村组道路;
清淤池塘,修建护栏;
改建或拆除闲置房屋,空地栽树绿化;
修建路灯、垃圾池,每家每户门口配备垃圾桶;
聘请保洁员负责公共卫生……
“不仅仅条件变好了,环境改善了,村民们的卫生习惯也越来越好。”组长吴基州介绍。“小朋友把垃圾丢地上了,家长会赶紧检到垃圾桶里。有些老人看到地上有烟头,都会主动捡起来。”
“大家卫生习惯好多了,垃圾清扫也方便了,我干活也轻松许多。”村保洁员方细毛笑着说。
立规立矩,文化文明树新风
绿树掩映,别墅成群,翠竹摇曳……走进汀泗桥镇黄荆塘村8组,就像来到了公园。
谁曾想到,这里原来是村里最脏最乱的地方。
“十年前,我们组到处是垃圾,污水横流,臭气熏天,环境很差,在村里排名倒数第一。村里每次开会,我都只能坐在最后一排。”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八组组长熊荣华回忆。
痛定思痛,组里2008年订立村规民约,培养大家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。明文规定:道路两旁为家禽禁养区;操办红白喜事要先交保证金,待打扫干净卫生后才能退还,否则将没收为整治村组环境经费;家庭卫生情况与年终集体分红收益挂钩,如果卫生评比不达标将给予处罚。村规民约得到一致支持。
“6名党员带头,组里每月组织一次环境卫生检查。第一次不合格罚款100元,第二次罚200元,直接从股份分红中扣除。” 熊荣华说。
日积月累,村民们形成了自觉维护村湾卫生的习惯。8户在外务工的家庭委托亲戚朋友打扫房前屋后卫生。
“所有的生活垃圾,不管住多远,都必须送到垃圾池这里来,我们全组上下都是这样做的。”正在倾倒垃圾的村民徐梅说。组里有6个垃圾池,都是自主筹资建设。
该组成立了经济合作社,大力发展土鸡、鱼、虾、莲藕等种养殖业,年收入30多万元。组里从合作社利润中每年拿出数万元,作为建设基金,用于垃圾箱建设、沟渠清理、路面维修、绿化等方面,环境面貌一新。
“我们村共16个组,目前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正在以点带面、全面铺开。从2013年起,我们就开始了人居环境整治,没有资金,都是大家自行筹资筹劳,形成人人带头争先的局面。”黄荆塘村副支书张俊说。
记者走在黄荆塘村,山青水净,处处干净整洁,群众安居乐业。(记者 周荣华 吴文谨 通讯员 胡剑芳)
来源:咸宁日报
编辑 张文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