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去华求实 务本求真——记咸安区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暨新教师培训

2019-03-30 09:59

云上咸安报道(通讯员 陈娅兰 董欢)风和日暖花争妍,最美人间三月天。3月29日一大早,全区60多位语文教师,从全区四面八方奔赴而来,在树木葱茏、风景宜人的常收中学,开启了一场语文的盛事——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暨新教师培训。在这里,我们追随良师,品鉴好课,探索教法,追求本真……

各具特色的三节优课

梁传书老师人如其名,性情温和,充满着书卷之气。课堂伊始,梁老师就与学生进行谈话,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。接着,梁老师直接入题,介绍老王的生平。

“老王有亲人吗?”“老王住的是什么地方?”“别人怎么对待老王的?”……

梁老师从文本出发,深入挖掘,围绕着老王的“不幸”,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一个“身世可怜”“孤苦无依”“受人歧视”的老王;点明老王的“幸运”,让学生看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;最后紧扣 “愧怍”,教育学生同情弱者,感受对小人物的关爱,关注身边的不幸者。整堂课,都充分显示了梁老师的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。他的语文课堂,专注文本,关注学生,注重教学内容。他质朴的语文课,行云流水,润物无声,他的课是家常课,是带领学生咀嚼涵咏的充满语文味和人情味的课,就如同老面,需慢慢嚼,慢慢回味,你会觉得越嚼越甜,越嚼越有滋味儿。

第二堂课是余丹老师给我们带来的《西游记》前30回导读——聊聊金箍棒和紧箍咒,余老师从金箍棒入手,让学生明白金箍棒的威力,从而体会孙悟空的“猴性”难驯,接着通过对“六贼无踪”“三打白骨精”的精彩片段的比较阅读,围绕一个“变”字,将孙悟空由“猴”到“人”的这一变化过程呈现给了大家。整堂课,不仅培养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,还告诉学生“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,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”。更是教育学生“‘心灵的自我约束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”。这堂课环环相扣,逻辑紧密,一气呵成。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名著,也让我们明白了读名著的价值所在。

第三堂课是《消息二则》,活动探究课。黄琴老师以“当编辑、学播音、作品鉴”三个板块的活动组织课堂,黄老师以新颖的教学方式,多样的教学活动,将新闻的要素、结构、特点,新闻的语言品析,新闻里的情感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。整个课堂,精彩纷呈,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动态的体验中被打开,积极参与其中。而我们,也被黄老师所触动,她一改以前的新闻教学模式,敢于突破,勇于创新,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。

总之,这三堂课形式多样,精彩纷呈,是讲课老师精心准备的结果。这三堂课,给新老师带来了良好的示范。

意犹未尽的分组评议

午餐过后,三位授课教师依次说课。接着,陈主任有创意地把我们分为四组开展评课议课,中青搭配,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和传帮带作用。大家热情洋溢地研讨着三位老师的课,有对教学内容的探讨,有对课堂亮点的褒扬,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建议……每个人都在发言,小组长作记录,整个会场充盈着大家热情的讨论之声。思维在这里碰撞,思想在这里交锋,气氛热烈,各抒己见,意犹未尽。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最有效的互动研讨。

接下来,是教研室陈娅兰老师的点评。她指出梁老师的课优点是:朴素,简约,务本。陈老师说: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最为朴素的。梁老师这堂课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,不故作姿态,不搞花架子,是原色、原汁、原味的语文。老师用质朴的语言,引领学生去感受文本,再现作品的情感美和人文美,这就是“朴素”。课堂简洁明快,对内容、活动、结构、媒体等诸方面精当取舍,教学目标简明、教学内容简要、教学环节简洁、教学手段简便,是为“简约”。再说“务本”:语文教学,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,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,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。梁老师在这点上做得不错,始终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,语言品得实在,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务。同时,陈老师也指出了这堂课的不足:少一点书声、少一点突破、少一点张力。她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,指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可操作的方法,让人受益匪浅。

接着,陈老师用24个字来评价余丹老师的课:构思精巧,化简为繁;环节严密,逻辑性强;活动丰富,语文味浓。余丹老师选取金箍棒和紧箍咒作为本节课的价值点,构思巧妙,化繁为简,一下子将前30回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关联起来,达到以点串珠的效果。课堂环节设置和语言组织严密,环环相扣,层层深入,水到渠成地展现了悟空由“猴性”到“人”的转变过程。陈老师认为,凡是跟语言学习有关的教学就是课堂的“语文味”。这堂课,听、说、读、写、思、辨、析,这些都是语文的活动,都是做语文的事情,这就是语文味。之后,陈老师对余丹老师这节课也提出了两点非常独到的建议:一是对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原因及过程分析,还略显生硬了些。她认为悟空由猴到“人”,“心修向佛”,一心护送师父取经,不应只是为了摆脱掉紧箍咒,恢复自由之身,其根本原因应是内因使然,是他自己心理的转变、“人”的意识的觉醒,此时的悟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肆意而为的泼猴了,而是开始有了人的理性的考量和言行。二是在对“人”性的挖掘上还可联系原著的其他内容去分析,而不仅仅局限在“三打白骨精”这一回目,这样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。

教学设计新颖是陈老师对《消息二则》这节课的评价。她认为,让学生在动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,是活动探究单元课型设置的意义所在,今天黄琴老师这堂课给了一个较好的示范,课堂以阅读为基础,以活动为主体,设计了“当编辑、学播音、作品鉴”这三个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新闻,在活动中培养语感,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情味。

同时,陈老师对这节课也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,一是三个活动要有层递性,有梯度,要体现由易到难,“当编辑”显然比“学播音”难度更大一点。二是语言的品读还不到位。三是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建构,还要注意学以致用。

小组评课议课,见证了我们思想的碰撞,思维的火花,热情的浪潮;教研员的点评,字字到点,言必有中,如拨云见日,让我们既领略了课堂的精彩之处,也认识到了课堂不易察觉的缺憾,真可谓真知灼见。

“货真价实”的四条箴言

活动最后,教研员陈娅兰老师以“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?”这个问题开启了她的讲座。她结合上午的三节课提出了好课应该具备的五条基本标准,即:深入的文本研读,丰富的课堂活动,扎实的语思训练,精彩的课堂生成,无痕的人文渗透。

“去华求实,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”,这是陈老师讲座的主题。她开篇就明确指出,这个“实”是充实,是务实,是扎实,是真实。具体来说就是:

1、教学准备要充实。准确地解读文本,处理好教材,正确取舍教材内容,明确教学目标,这是上好课的前提。语文课普遍低效的原因,不是因为缺乏新的教学理念,也不是缺少新的教法和手段,而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。所以,要想提高课堂效益,青年教师就必须在钻研教材上花大力气,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,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,左右逢源,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。

2、语文教学要务实。语文的教学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的运用,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化及其语言艺术,语文课堂要有“语文味”,要做“语文”的事情,即以语言为核心,以语文活动为主体,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。并指出教学中三种“务虚”现象:一是形式遮蔽了内容,热闹淹没了倾听;二是人文取代了语文,绚烂掩盖了本真;三是导入阻碍了鉴赏,延伸简化了文本。

3、语言品析要扎实。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。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,那些在课程的设计定位上重理性分析、重探究质疑、重媒体演示,而轻文本解读,轻情感体悟,轻语文品味的方法,其实是漠视语文学科特点,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,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,势必会使语文课面目全非,失去本色。

4、语文学习要真实。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。一要有真实的教学,课为学生而上,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;真实的教学,应关注学生,注重学情,要给学生留有空白,留有尴尬。二要有真实的阅读。学生是有个体思想的,他们往往不是完全按照我们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,一堂真正的语文课,就应该允许学生有个体差异,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。

陈老师的讲座,深入浅出,字字珠玑,每一个观点,她都结合了许多教学实例来解说,通俗易懂又有理有据,不可谓不用心良苦。她一再地强调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,回归其本色,把语文的“根”留住,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、追求教学质效。充实、务实、扎实、真实,就是好的语文,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。

阳春三月,春暖花开,又是一年新生的伊始。怀揣梦想,努力前行,不断探索,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繁琐走向简约,从浮华走向恬淡,彰显语文的朴素、实在之美。

编辑  张文峰

云上咸安报道(通讯员 陈娅兰 董欢)风和日暖花争妍,最美人间三月天。3月29日一大早,全区60多位语文教师,从全区四面八方奔赴而来,在树木葱茏、风景宜人的常收中学,开启了一场语文的盛事——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暨新教师培训。在这里,我们追随良师,品鉴好课,探索教法,追求本真……

各具特色的三节优课

梁传书老师人如其名,性情温和,充满着书卷之气。课堂伊始,梁老师就与学生进行谈话,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。接着,梁老师直接入题,介绍老王的生平。

“老王有亲人吗?”“老王住的是什么地方?”“别人怎么对待老王的?”……

梁老师从文本出发,深入挖掘,围绕着老王的“不幸”,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一个“身世可怜”“孤苦无依”“受人歧视”的老王;点明老王的“幸运”,让学生看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;最后紧扣 “愧怍”,教育学生同情弱者,感受对小人物的关爱,关注身边的不幸者。整堂课,都充分显示了梁老师的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。他的语文课堂,专注文本,关注学生,注重教学内容。他质朴的语文课,行云流水,润物无声,他的课是家常课,是带领学生咀嚼涵咏的充满语文味和人情味的课,就如同老面,需慢慢嚼,慢慢回味,你会觉得越嚼越甜,越嚼越有滋味儿。

第二堂课是余丹老师给我们带来的《西游记》前30回导读——聊聊金箍棒和紧箍咒,余老师从金箍棒入手,让学生明白金箍棒的威力,从而体会孙悟空的“猴性”难驯,接着通过对“六贼无踪”“三打白骨精”的精彩片段的比较阅读,围绕一个“变”字,将孙悟空由“猴”到“人”的这一变化过程呈现给了大家。整堂课,不仅培养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,还告诉学生“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,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”。更是教育学生“‘心灵的自我约束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”。这堂课环环相扣,逻辑紧密,一气呵成。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名著,也让我们明白了读名著的价值所在。

第三堂课是《消息二则》,活动探究课。黄琴老师以“当编辑、学播音、作品鉴”三个板块的活动组织课堂,黄老师以新颖的教学方式,多样的教学活动,将新闻的要素、结构、特点,新闻的语言品析,新闻里的情感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。整个课堂,精彩纷呈,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动态的体验中被打开,积极参与其中。而我们,也被黄老师所触动,她一改以前的新闻教学模式,敢于突破,勇于创新,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。

总之,这三堂课形式多样,精彩纷呈,是讲课老师精心准备的结果。这三堂课,给新老师带来了良好的示范。

意犹未尽的分组评议

午餐过后,三位授课教师依次说课。接着,陈主任有创意地把我们分为四组开展评课议课,中青搭配,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和传帮带作用。大家热情洋溢地研讨着三位老师的课,有对教学内容的探讨,有对课堂亮点的褒扬,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建议……每个人都在发言,小组长作记录,整个会场充盈着大家热情的讨论之声。思维在这里碰撞,思想在这里交锋,气氛热烈,各抒己见,意犹未尽。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最有效的互动研讨。

接下来,是教研室陈娅兰老师的点评。她指出梁老师的课优点是:朴素,简约,务本。陈老师说: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最为朴素的。梁老师这堂课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,不故作姿态,不搞花架子,是原色、原汁、原味的语文。老师用质朴的语言,引领学生去感受文本,再现作品的情感美和人文美,这就是“朴素”。课堂简洁明快,对内容、活动、结构、媒体等诸方面精当取舍,教学目标简明、教学内容简要、教学环节简洁、教学手段简便,是为“简约”。再说“务本”:语文教学,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,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,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。梁老师在这点上做得不错,始终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,语言品得实在,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务。同时,陈老师也指出了这堂课的不足:少一点书声、少一点突破、少一点张力。她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,指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可操作的方法,让人受益匪浅。

接着,陈老师用24个字来评价余丹老师的课:构思精巧,化简为繁;环节严密,逻辑性强;活动丰富,语文味浓。余丹老师选取金箍棒和紧箍咒作为本节课的价值点,构思巧妙,化繁为简,一下子将前30回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关联起来,达到以点串珠的效果。课堂环节设置和语言组织严密,环环相扣,层层深入,水到渠成地展现了悟空由“猴性”到“人”的转变过程。陈老师认为,凡是跟语言学习有关的教学就是课堂的“语文味”。这堂课,听、说、读、写、思、辨、析,这些都是语文的活动,都是做语文的事情,这就是语文味。之后,陈老师对余丹老师这节课也提出了两点非常独到的建议:一是对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原因及过程分析,还略显生硬了些。她认为悟空由猴到“人”,“心修向佛”,一心护送师父取经,不应只是为了摆脱掉紧箍咒,恢复自由之身,其根本原因应是内因使然,是他自己心理的转变、“人”的意识的觉醒,此时的悟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肆意而为的泼猴了,而是开始有了人的理性的考量和言行。二是在对“人”性的挖掘上还可联系原著的其他内容去分析,而不仅仅局限在“三打白骨精”这一回目,这样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。

教学设计新颖是陈老师对《消息二则》这节课的评价。她认为,让学生在动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,是活动探究单元课型设置的意义所在,今天黄琴老师这堂课给了一个较好的示范,课堂以阅读为基础,以活动为主体,设计了“当编辑、学播音、作品鉴”这三个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新闻,在活动中培养语感,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情味。

同时,陈老师对这节课也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,一是三个活动要有层递性,有梯度,要体现由易到难,“当编辑”显然比“学播音”难度更大一点。二是语言的品读还不到位。三是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建构,还要注意学以致用。

小组评课议课,见证了我们思想的碰撞,思维的火花,热情的浪潮;教研员的点评,字字到点,言必有中,如拨云见日,让我们既领略了课堂的精彩之处,也认识到了课堂不易察觉的缺憾,真可谓真知灼见。

“货真价实”的四条箴言

活动最后,教研员陈娅兰老师以“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?”这个问题开启了她的讲座。她结合上午的三节课提出了好课应该具备的五条基本标准,即:深入的文本研读,丰富的课堂活动,扎实的语思训练,精彩的课堂生成,无痕的人文渗透。

“去华求实,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”,这是陈老师讲座的主题。她开篇就明确指出,这个“实”是充实,是务实,是扎实,是真实。具体来说就是:

1、教学准备要充实。准确地解读文本,处理好教材,正确取舍教材内容,明确教学目标,这是上好课的前提。语文课普遍低效的原因,不是因为缺乏新的教学理念,也不是缺少新的教法和手段,而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。所以,要想提高课堂效益,青年教师就必须在钻研教材上花大力气,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,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,左右逢源,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。

2、语文教学要务实。语文的教学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的运用,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化及其语言艺术,语文课堂要有“语文味”,要做“语文”的事情,即以语言为核心,以语文活动为主体,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。并指出教学中三种“务虚”现象:一是形式遮蔽了内容,热闹淹没了倾听;二是人文取代了语文,绚烂掩盖了本真;三是导入阻碍了鉴赏,延伸简化了文本。

3、语言品析要扎实。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。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,那些在课程的设计定位上重理性分析、重探究质疑、重媒体演示,而轻文本解读,轻情感体悟,轻语文品味的方法,其实是漠视语文学科特点,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,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,势必会使语文课面目全非,失去本色。

4、语文学习要真实。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。一要有真实的教学,课为学生而上,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;真实的教学,应关注学生,注重学情,要给学生留有空白,留有尴尬。二要有真实的阅读。学生是有个体思想的,他们往往不是完全按照我们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,一堂真正的语文课,就应该允许学生有个体差异,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。

陈老师的讲座,深入浅出,字字珠玑,每一个观点,她都结合了许多教学实例来解说,通俗易懂又有理有据,不可谓不用心良苦。她一再地强调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,回归其本色,把语文的“根”留住,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、追求教学质效。充实、务实、扎实、真实,就是好的语文,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。

阳春三月,春暖花开,又是一年新生的伊始。怀揣梦想,努力前行,不断探索,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繁琐走向简约,从浮华走向恬淡,彰显语文的朴素、实在之美。

编辑  张文峰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