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员胡剑芳 郑作明 李星报道:如何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?3月28日-30日,笔者随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总监洪燕一行6人,先后深入咸安区汀泗桥镇、大幕乡进农家、下田头、访民情,一路春风,一路收获。
听民声:种粮大户的困惑与期望
走进汀泗桥镇赤岗村,只见废弃的赤岗小学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一新,正建成占地12亩的粮油加工基地,新挂上咸安区富民农机合作社的牌子。场内建的粮食仓库、风干车间、榨油车间让人耳目一新,场内机车穿梭,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平水泥场,做工程最后的收尾工作。
“去年因没有风干车间,6-7月的大暴雨让2600亩粮食损失不少,今年进入大型风干设备就不愁了”,富民合作社负责人吴俊辉介绍。希望今年能遇上一个好的年成。
当问及有什么困难时,吴俊辉建议说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50元到现在的每亩350元,希望政府部门支持一下,适当减少大户的租地成本。
在赤岗10组,田野上犁耙水响,和着油菜花香,一幅繁忙的春耕图跃然眼前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耕田的不再是牛拉人耕场景了,而是生产效率高的机械化作业。
俊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开俊正在驾机犁田,只见机车开过,一阵浊浪激荡过来,粉碎的水草和着泥土平铺机后,散发出泥土和杂草的香味。几个回合下来,一丘人力需3个小时犁完的田10几分钟就犁好了。
“水草是天然绿肥,对水稻生长有利。”杜开俊介绍,现在机械作业,劳动强度降低了许多。 目前合作社成员有168人,耕整插秧机20多台、植保机械40多台。合作社成员和大户总面积2780亩。
在田梗另一侧,10个集中育秧基地的大棚里,村民们正卷起裤腿,在大棚里播种育秧。“看,这种子已肿嘴吐白芽,必须抢天时种下去,昨天种的已立针,长势很好”。村民王宏斌说。这是俊敏合作社的12.6亩育秧大棚,准备机插秧大田1500亩,主要以早稻、再生稻为主。
问民计:种田怎样才能赚钱
种田有钱赚吗?如何才能提高种田收益呢?洪燕总监关心地问。
吴俊辉说,产量太低或产量高得太多都没钱赚,搞农业这行,靠天吃饭。如果年成不好,产量低,自然是要亏本。如遇风调雨顺产量高了,价格就会压得太低,也没钱赚。
“种田终归是有钱赚的。”杜开俊笑道,有政府的政策扶持,只有自己多吃点苦,多动点脑子,主要办法就是扩大经营,降低成本,打响品牌。
“农产品增产了,如何才能增收?”“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条,搞农产品深加工,打响农产品品牌。”吴俊辉介绍,自己正在建的油菜籽深加工车间今年就可以投入运行,再也不用贱卖基地的菜籽了。同时,开办精米深加工厂,正在申报塔垴山绿色食品认证。
与此同时,俊敏合作社也已注册了“六斗畈”牌大米和油料品牌。三品一标认证正在向省里申报,还准备办一个绿色食品认证。
区农业局总农艺师吴达明说,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,要走一条机械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经营的路子。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开展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,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,促进农民增产增收。
访民情:机械化服务暖民惠民
在赤岗畈19组,一间乡村二层小洋楼倒映在水田里,房前桃红柳绿,蛙鸟和鸣,一派春意盎然景象。
“这个机好萌呀,象个甲壳虫,又象飞机什么的”,几位城里的记者见着新型农机具,十分好奇。
“这边一台是植保机,专打药防虫的;这边一台是收割机,还有2台旋耕机出去干活去了”。房子主人黄春娥笑盈盈地迎出来介绍。
“您家房子还设计了2个农机专用仓库呀?”洪燕问道。“是的,农机是我们吃饭的本钱,当然要住房子啦。一方面便于进出,一方面免得日晒雨淋,机械容易坏掉。”
2014-2016年, 咸安区是全省6个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之一,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实施水稻的耕、种、管、收、销全方位全程化社会服务转变。
通过三年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推动,全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服务有了新的认识,从不支持到当起“甩手掌柜”。
“机械种田好呀,省时,又省力。”我家6亩田全部是机械机插机收,我现在68岁了,还能出来打工,每天有100元工资呢。”正在水田里察看秧苗的村民潘金南乐呵呵地说。
目前,今年区里在乡镇遴选出7个集中育秧基地,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给予相应补贴,机插早稻5万亩。全区正在打造的“探春赏花”的精品路线——38万亩油菜花示范带也将在机械收割后集中机插中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