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朝鲜和韩国接壤处,有一个叫做板门店的地方。这个小镇因1953年7月27日的一纸协定而名闻世界。《朝鲜停战协定》为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带来了和平。
在咸安区大幕乡,有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,68年来一直挂念着在板门店的岁月,每次不经意的提起,都会让他泪流满面。
炮弹来袭,班长为救我牺牲
8月26日,记者驱车来到大幕乡常收村,见到了抗美援朝老兵李昌友。
1949年,22岁的李昌友得知部队征兵的消息后,立即主动报名,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排战士。
1951年初,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第四次、第五次战役阶段。战事紧张之时,中央急调李昌友所在部队入朝作战。当时的李昌友,跟随部队一路北上,于1951年3月从辽宁宽甸跨过鸭绿江进入满目疮痍的朝鲜。
“赴前线要渡河,桥头已被敌人部署了重型装甲和机枪,部队只能在防守薄弱的水流湍急处淌水渡河。那时候的年轻战士身材瘦小,很多人都被河水冲走了。”李昌友的思绪进入了回忆,到达战场后,常常食不果腹,几天都没有吃的,树叶树皮树根,野菜野草,都拿来充饥。
1951年5月,部队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:攻占加里山,切断洪川、杨口公路。李昌友所在的侦察排,义无反顾地冲在部队最前头。
战斗结束,李昌友所部270人,最终仅幸存17人。李昌友的头盖骨被炮弹片削去,当场失去了知觉。当李昌友醒来时,他已经躺在了黑龙江佳木斯的医院里。半年后,伤情稍有好转,李昌友便申请重返战场。
1952年10月14日,上甘岭战役打响。李昌友的任务是深入敌军观察、放哨,发现敌情就立即上报,并参加战斗。班长贾宝成(音译)带领17人趁着夜色掩护匍匐前进,准备进入主坑道。穿过高地北边的山坳时,被美军炮火疯狂压制,李昌友身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只剩他和班长。
“突然,一个炮弹飞来,在爆炸的一瞬间,班长猛地推开了我,他却被炸得遍体鳞伤,鲜血直流……”李昌友几度哽咽。
李昌友的右腿也被弹片击中,看着躺在身旁的班长,他心如刀割。他抱起班长的尸体时,看到的是已经被烧糊了的胸口,脊椎骨都被打得露了出来……李昌友口中一直叫着“班长、班长……”,可班长永远留在了上甘岭。
李昌友一夜没有休息,爬了十多里路回到营地。地上的石块、破碎的弹片、荆棘把他的双腿磨得血肉模糊,胳膊和胸口也鲜血淋漓。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,比起战友们的死,他并不觉得这是痛。
“只有我活下来了……”李昌友重复地说,而且多活了70年。
坚守大幕,在基层收税26载
1953年7月,抗美援朝战争结束,李昌友因腿伤退伍,他拒绝了组织安排的城里工作,坚持回到自己的家乡——大幕乡。
“我生长的大幕乡和朝鲜战场的地形很像,呆在大幕乡,就好像我仍呆在朝鲜,守着我的班长,我的战友。”李昌友说。
回到大幕乡的李昌友来到高桥财税所工作,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
上世纪60年代初,咸宁几乎没有几家大企业,税源零散,收税几乎靠步行,常常是为了收几毛钱的屠宰税就要翻过好几个山头,汗渍把衣服都浸褪了色,挨饿更是家常便饭,但李昌友从来没有过一丝怨言。
“虽然艰苦,但这些都是党交给我的任务,我一定要完成好。”李昌友说。当时的高桥财税所,加上他这个“一把手”也只有六个人,却承担着6个村的屠宰税、产品税等税费的征收任务,而且高桥地处幕阜山脉脚下,到处都是群山环绕,村与村之间直线距离没多远,但是要靠一双脚走到,不知道要爬多少坡,过多少坎。
大幕乡常收村党支部书记佘继胜告诉记者,李昌友负责财务工作,为了搞活经济,他不只是单纯地审批、拨付资金,还扛起锄头参与林场、茶场、养猪场的建设中。如今的白云山茶场,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印着李昌友的足迹。
此后多年,李昌友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。当时的咸宁地区财税局多次想提拔李昌友到城里任职,李昌友都摆手拒绝了。
采访中,记者问:“李老,这么多年了,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功劳向组织反映啊?”
李昌友眼里噙着泪花,沉默了一会后操着大幕乡的口音说:“那一仗,我的269位战友都没了。他们还能开口说吗?我活着就知足了,我要是邀功领赏去,怎么对得住他们啊……”
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成家训
“我爸当时是财税所主任,按照当时惯例,安排我们五兄妹进入税务系统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,但是爸爸原则性极强,说什么也不肯把我们‘塞’进体制内。”说起这件事,李昌友的大儿子李运兵至今还有点“埋怨”父亲。
受李昌友影响,二儿子李运红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税务系统,三儿子李红安当兵退伍转业后,也到了税务系统工作。
说起父亲对自己的最大影响,李运红、李红安表示,最重要的一条是不给组织添麻烦。这是李昌友一辈子的坚持,也是李家的家风箴言。
2018年,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地,国地税“合二为一”。李红安是原咸安区国税局车管办副主任,接到改革通知后,他坦然接受,服从组织安排,成为了一名普通干部。
“不管在哪个岗位、身处什么职位,都要做好本职工作。”李红安说。
“在我们村七组,有一户陈姓村民,他多年瘫痪在床,家里特别困难。李老得知后,第一个捐出1000元。”佘继胜说。
在佘继胜的记忆中,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。2016年,常收村开展美丽村湾建设,李昌友主动到村委会捐出2000元;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李昌友捐出800元……
今年7月下旬,李昌友受邀到咸安区税务局参加座谈会。临行时,他对老伴说:“去了好几次城里,总没有得闲的工夫。这次,我一定给你买几件衣服回来。”
到咸安后,李昌友得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,便决定把为老伴儿买衣服的钱捐出去。当天回到家中,李昌友又从老伴儿手里要来当月工资3000多元,下午便送到大幕乡政府,嘱咐工作人员代他转交。
前段时间,当地部门纷纷邀请李昌友去作报告,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敬仰之情,要赠予他纪念品,都被他一一谢绝。“我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和一名军人应该做的。大家的心意我全领了,东西不能收。我们国家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,不要为我乱花钱。”李昌友说。
如今,受爷爷、父亲的影响,李老的孙子、李红安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军人。
近几年的清明节,李昌友都会在儿子、孙子的陪同下前往羊楼洞烈士陵园祭奠,告诉那些未曾谋面的战友们,如今祖国繁荣昌盛,人民生活幸福。
来源:咸宁日报
编辑:董 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