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杨克斌
“蛤蟆墩”,一听这个地名似乎有些不雅。其实,这个地名却有一番来历呢!
原来,北距笔峰塔50米处有一处不大的土墩, 没有命名,面积约3亩多,四面环水。据说,这里起先从外县迁来一户姓熊的人家,后来又迁来一户姓郭的人家。平日这个小土墩不免有些孤寂,犹如一叶在湖中抛锚的孤舟。唯有在这里居住的两户人家为这个不大的湖中小岛增添了几分生机。每逢夏夜,蛙(青蛙即当地方言蛤蟆)鼓齐鸣,划破长空,传进远近居民的耳廓,故名“蛤蟆墩”。
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湖中小岛,由于地处偏僻,并不招人显眼。但在这里却发生了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《铁铺今昔》一书的主编冯参文老先生介绍,这里曾经是张经伦的父亲张二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络点。书中记载,当时日本人占据咸宁,咸宁境内就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、国民党所属的十八支队、周锡武部、熊彪部等等,明争暗斗十分复杂。当时张南开、张正卿、张经伦、张世才、戈玉棠、白云浩等共产党人在宝塔下湖边一个叫“蛤蟆屋崽墩”的地方设立联络点,秘密开展地下工作,为新四军提供情报,为咸宁的抗战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。开明绅士黄砚香先生与他们以朋友身份交往密切,在物质和经济上无私支持,在革命党人被捕时,他四处奔走,秘密协助筹资营救。
1947年,黄定功跟随张经伦、张世才参加咸宁县“抗租减息”运动,在这里加人中国共产党,积极从事革命活动。,70年多过去了,时过境迁,但这里仍然叫“蛤蟆墩”。然而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围湖造田后,蛤蟆墩与湖田连成一片,这里成了良田沃野。有许多天门、沔阳、汉川、湖南的农户渔民从外地迁来,在这里安居乐业,现在已有几十户人家数百人在这里繁衍生息。机耕路四通八达,排水渠抗早排涝,鱼儿肥、猪儿壮,碧野稻谷翻金浪,映日荷花满湖...好幅车水马龙、生机勃勃、欣欣向荣的迷人景象!故事写到这里,我该收笔了。我不再觉得“蛤蟆墩”这名儿有一丝一毫的俗气和不雅!如果人们还习惯地叫这儿“蛤蟆墩”的话,就一定是“金蛤蟆”、“宝蛤蟆”。而这“金蛤蟆”“宝蛤蟆”,必将在这片富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土地上,演奏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。
文字来源:《咸安地名故事》
本中心部分文章为转载摘编自相关书籍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者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